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9的文章

衝動孩子的規則建立

圖片
衝動控制就好比踩煞車的能力,年紀越小的孩子,前額葉尚未發展成熟,因此常無法控制好剎車系統,導致常常出現興奮就亂丟東西、突然咬人等許多讓家長疼痛的衝動行為表現,常常腦袋有什麼想法就瞬間不顧一切的衝出去啊! 🤔家長可以怎麼做呢? ♦️事前阻止 針對3歲前幼兒衝動行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事前阻止」,在孩子有不符合常規的衝動行為之前(打人、咬人、亂丟玩具...等),先將孩子的動作阻擋下來,因為當孩子每成功執行一次不適切的衝動行為時,都是讓孩子成功滿足並加強這不適切的行為啊!因此這需要家長對於孩子非常的了解,並訓練出比孩子動作還快的本領! ♦️鼓勵孩子「利用口語」表達需求 嘗試當孩子有衝動行為時,同時引導孩子利用口語表達需求,例如當孩子突然爬去岸邊想要跳水時,可先引導孩子利用口語說出「老師,我想要玩跳水」。讓孩子學習利用口語表達取代想要立刻執行的衝動。 ♦️教導孩子如何滿足需求的方法 舉例解釋,當1歲出頭的孩子正愛玩丟擲遊戲時,引導孩子玩「合適的丟擲遊戲」會比但方便不斷的禁止孩子「不能丟」更來的有效喔!怎麼樣是合適的丟擲遊戲呢?丟到容器、輪流玩丟接遊戲等,讓孩子同時可以滿足想丟玩具的衝動但又能符合規範。這需要家長花心思理解孩子不適當行為的背後原因,才能避免家長與孩子兩方太過挫折喔! ♦️延遲滿足 當孩子在以上兩個步驟穩定後,可漸進式增加孩子等待的練習!常用的方式是唱數「1、2、3  go!」,讓孩子很明確的知道數到3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開始孩子等待能力不佳時,唱數速度很快地唸過123,到孩子越來越能等待時就可以放慢唱數的速度 。例如常在上課中突然跑去跳水的孩子,可以開始讓孩子知道要等老師數到三才能跳,除了讓孩子能成功遵守上課規則,在等待唱數的過程中,孩子也呈現較冷靜預備的狀態啊! ♦️結合簡單的規則遵守能力 當孩子上述能力穩定後,則可以開始嘗試引導孩子執行完任務後就可以做想做的事情,例如「把這個玩具收過去,就可以玩跳水了唷!」,讓孩子漸進式學習控制衝動,而更符合環境的規範啊! 🤔針對衝動孩子,打罵適合嗎? 首先,必需先釐清孩子的行為是否是「衝動」所造成的。懲罰的目的是在孩子下次執行不適切的任務之前,能想到「我這樣做會被處罰」,因此懲罰的方式較能成功改變「故意」的孩子,因為衝動的孩子在執行時,腦袋連會被處罰

親子共游技巧

圖片
親子共游的重點在於家長學會觀察與引導孩子,進一步帶著孩子一起去挑戰新的動作經驗。 當寶寶剛開始較緊張時,和寶寶肢體接觸多一點,讓寶寶不要太焦慮;當寶寶放鬆時,則可以慢慢嘗試漂浮的動作。在改變動作時或許寶寶都需要點時間適應,有時甚至可以來來回回的不斷嘗試孩子能接受與家長身體的距離,而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讓寶寶知道爸爸媽媽理解且會回自己的需求! 照片是第一次玩水的bb在爸爸的引導下,在最後仰漂的過程放鬆的在泳池睡著啦!整個過程中,爸爸都讓bb有很充足的安全感,當bb表情比較緊張時,爸爸適當的安撫,甚至在比較有挑戰的淋水或下潛活動時,爸爸都給予bb適當的誇獎或轉移,讓bb能享受水中的環境,尤其在最後仰漂的過程中,適當的引導讓bb能享受漂浮的感覺,只有在家長與寶寶都放鬆且安心的情境下,寶寶才可能成功入睡啊!

寶寶課程為何都是團體課呢?

三歲前的孩子對於規則和指令遵從的能力尚不穩定,尤其在傳說中的"trouble 2",常見孩子要這個不要那個,因此在上課中,願意被家長帶著踢水或仰漂很棒,但「一下要一下不要」的自我意見爆發期,更可能才是常態發生的事情啊!而這階段的孩子對於規範的概念才在萌發的初期,更不能強硬的要求執行,那這時該怎麼引導孩子執行想要的動作呢?利用團體所營造出的共享注意力活動與團體動力學就是吸引孩子參與的好方式喔! 大寶班的妍妍熊熊兩位好夥伴互相學習和模仿就是最好的例子啦!妍妍對於新的東西常常需要比較久的時間適應,所以妍妍常常在不要不要的時候,但都是在旁看著熊熊抓浮條小船、爬上大船、學習仰漂後,慢慢願意嘗試;而水性很好的妍妍姊姊出現了幾次主動跳水的動作後,熊熊都在旁仔細的輸入大腦內(奇怪,老師示範都沒有吸引力就是了啦~~~),也就跟著一起跳水啦!!!這就是團體互相影響的正向例子之一,看對方玩得很開心,就會跟著一起做,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兩位第一次主動入水都不是聽指令,而是自己想嘗試的時候就跳出去啦~所以這也是為何寶寶班更需要團體,因為要寶寶們"遵守指令"的難度遠大於吸引寶寶願意主動執行啊! 名詞解釋區 共享式注意力(joint attention) 「看看同儕正在玩的玩具,再看看同儕」這就是最簡單的共享式注意力,在三歲前的孩子,共享式注意力是很重要的學習方式,許多模仿、互動、表達都需要共享式注意力,而孩子們藉由共享式注意力觀察同儕玩玩具後的反應,更因此提高許多參與的動機啊! 團體動力學 這是職能治療的必修課程之一,也是我們在臨床工作中非常看重的技巧,當營造出團體的氣氛後,可以讓孩子們會因為彼此的鼓勵或模仿,而願意挑戰原本害怕的事情、或是因為同儕的鼓勵而提高耐受度,像是下潛時最常用的技巧就是請同儕一起鼓勵,許多孩子因為接收到同儕的鼓勵後都可以冷靜下來忘記原本害怕的事情啦!更重要的是團體氣氛營造好後,這對孩子就是正向參與團體的經驗之一啦!! 影片可看到熊熊超級認真在看妍妍跳水的,而妍妍跳水後的正向反應就吸引著熊熊想要執行,這完全比老師示範100次還有吸引力啊!

鼓勵寶寶口鼻「主動」入水

每日的洗澡時光就是增加寶寶水性的好機會,家長可利用豐富的表情與音效,增加寶寶口鼻「主動」接觸水面動機與興趣喔! 🙆重點提示 ⭐家長示範才是最重要的,就算寶寶只是喜歡看家長示範而不嘗試也沒關係 ⭐當寶寶只要有嘗試的動作就給予誇獎 ⭐嗆到是必經的過程,家長冷靜給予正向回饋最重要 ⭐避免寶寶過度怕水的最好方式是當寶寶嗆水時,家長雲淡風清的回應 影片是一開始願意嘗試的哇貴,而且在影片第八秒左右有成功模仿"帕"的聲音喔!雖然後來吃到水的哇貴後來都不想嘗試,但不想嘗試真的沒關係的,漫漫長路,讓寶寶持續有興趣的觀察,等待寶寶有興趣想主動嘗試才是「動機」學習的重點阿!是說阿母自己完全被圈粉,哇貴把臉盆推過來叫阿母吹泡泡的肢體表達好可愛啊啊啊~ 想知道如何練習吹泡泡嗎?請看👉👉👉 什麼是主動入水呢?請看👉👉👉

感覺統合失調-感覺尋求行為

圖片
什麼是感覺尋求呢?如同肚子餓會找食物吃的道理一樣,在發展的過程中孩子也會尋找各式各樣的活動來滿足自己身體對於感覺的需求,把 「 感覺 」 想成食物,理解孩子的行為其實就像是找食物吃,或許家長就可以更理解孩子的行為原因了!例如跑來跳去的孩子,是在吃「前庭覺」餐,因為「前庭覺餐」還沒吃飽,導致必需要要吃很多「前庭覺食物」才有飽足感;上課喜歡蹲在椅子上的孩子,可能在吃「本體覺餐」,讓自己吃飽才能專心上課! 「 感覺餐 」的概念也因應而生,列出孩子一天需要吃哪些感覺、需要吃多少感覺才能飽足,如下圖為小花 所設計的口腔感覺餐為例   小花是個快兩歲的孩子,因為牙科醫師表示孩子吸下唇導致暴牙影響咬合,需要戒掉孩子吸下唇這個行為,因此轉介至職能治療。評估時除了基本的日常生活自理與發展評估外,也特別會觀察以下幾點: 1. 觀察孩子在什麼情境特別明顯?如,新環境、睡前、或是沒事做的時候 ... 等 2. 平日吃飯的狀況如何呢?是否會挑食或是不吃較硬需咀嚼的食物呢? 3. 是否排斥刷牙呢? 4. 發音的狀況是否與同齡孩子有落差,職能治療的角度會在意是否口腔動作不靈活,而若真的有其他狀況則會同時轉介語言治療師。 在與家長訪談後發現孩子在新環境、被責罵、與媽媽分開時等焦慮情境會有較多吸下唇的行為;此外,在看電視或睡前也都會出現吸下唇的行為。家長同時表示提醒的效果不佳,甚至使用較嚴肅的責罵也無效。平常吃的食物都是偏粥或是較軟的食物,也會幫孩子將食物剪碎到約 1 公分左右的大小,但同時孩子也喜歡咬冰塊;偶爾排斥刷牙、偶爾又可以接受,很喜歡咬牙刷。睡前會吸允很久的下唇才能入睡。 因此介入的方向會由以下三個方向進行: 1.       降低環境壓力 在新環境時給予孩子適當的適應時間,不強迫孩子與不熟的親戚過多的互動、避免利用責罵的方式要求孩子不可以吸下唇等,都是降低環境壓力的方法之一。此外,理解吸下唇這個行為是尋求本體覺輸入的行為之一,而本體覺同時也具備有安定人心、讓人冷靜的效果,因此當孩子出現利用吸允下唇而達到自我安撫的能力時,若需要改變孩子吸下唇的行為,則需要適當的給予其他讓孩子能自我安撫的方式,例如孩子在睡前需要吸允 30 分鐘到 1 小時才能入睡,在初期介入時並不會以消除孩子睡前吸允下唇的行為當作目標,同時可能

什麼叫做不怕水!? (1)

圖片
小魚老師自己定義不怕水大概分成兩個部分:主動悶氣、可以享受漂浮(接受腳踩不到地)這兩個方向,今天就先來探討主動悶氣吧!!! 寶寶游泳課程中,能主動悶氣大概是一個分捩點,在這之後大概的走向就是不會怕水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寶寶游泳不就是為了讓寶寶不怕水嗎!?有從baby時期開始上課的孩子會怕水嗎?答案是「YES」!因為寶寶游泳是利用反射原理讓寶寶在水裡悶氣,但是這並不代表寶寶們喜歡或是有能力控制口鼻的吸吐動作啊!寶寶不哭頂多只能說這在寶寶「可忍受」的範圍,雖然討論了很多增加寶寶耐受度的方法,但最最最重要的還是要回到寶寶真心喜愛且學會主動悶氣啊!所以當寶寶越大越會表達意見時,有些寶寶可能會愛上悶氣,但有些寶寶可能就會抗拒了!!!所以,這才是為何小魚老師這麼看重吐泡泡的能力啊!因為吐泡泡才是孩子「主動」接觸水,更是孩子利用大腦控制口鼻的動作。 今天的妍妍超厲害,這就是沒有大人帶著的「主動悶氣」~ 在這之前我們練習了什麼呢? 👉示範吐泡泡 👉示範悶氣 👉練習吐泡泡 👉練習吐泡泡+淋水 👉持續練習被大人帶著下潛 🔑小提醒 示範的過程強調吸引孩子,增加孩子嘗試的動機,更重要的是當孩子沒有嘗試時也不需要因此氣餒或著急,示範的過程就像是在幫小種子澆水,我們都不會期待澆水的過程種子立刻發芽吧!寶寶的課程也是如此喔,慢慢的培養孩子興趣,利用豐富的音調表情吸引孩子,就是給予孩子學習過程中最好的養分啦!我們只需要靜靜地等待發芽的那刻就可以了唷~

擁抱孩子波動性的成長

圖片
已經習慣被帶著下潛的圓圓,突然不願意下潛,再過一堂課 又突然突飛猛進的「主動」蹬椅子下潛往前抓老師,再隔一 週雖然課程前半情緒不好,但到後半段竟然出現了「蹬漂」 ,同時還享受著漂浮的感覺!再隔一週雖然沒有漂浮,但出 現了打水的動作,然後今天竟然60分鐘的課程都不想要下 潛... 於是和圓圓媽媽討論,先盡量練習圓圓喜歡的漂浮、大浮版 、踢水等,過程中看圓圓心情好像稍微好時,在圓圓後方的 我因為看不到圓圓的表情,問了媽媽「你覺得圓圓現在可以 練下潛嗎?」,事後想想可以和媽媽一起討論的過程真的好 棒啊!這真是讓我心情很好的時刻~ 針對低口語的自閉症孩子,真的很需要家長很能觀察孩子的 表情與狀態,而今天可以這樣和媽媽合作一起引導圓圓,更 是我最喜歡的親子共游課了! 記得一開始媽媽哽咽和我說她有時候都會懷疑圓圓是不是不 認識她時,讓我覺得好心疼,或許生活中太多壓力與聲音讓 媽媽無法感受到親子的連結,而因此這麼的沮喪。 但隨著每堂課媽媽爸爸都真的非常認真的參與,仔細的觀察 圓圓,給予圓圓很多正向的誇獎、擁抱,適當的在圓圓情緒 崩潰時抱著他,安撫他,然後慢慢的走到了今天,可以觀察 圓圓的情緒決定能否可以再繼續練習或是該休息一下了。 每次遇到這麼投入課程的家長,真的是治療師最大的回饋了 ,看著圓圓越來越開心、和爸爸媽媽玩些互動遊戲、找爸爸 媽媽討抱,這些真的好需要家長本身也投入在互動當中才能 有的回饋啊! 看著圓圓和媽媽的互動,有種每週都是我被療癒的感覺~~ ~ 最後,一堂課都不太喜歡下潛的圓圓在下課後開始享受下潛 而且成功吐泡泡啦! 所以雖然孩子起起伏伏,家長如果對孩子能有信心,且看到 孩子整體仍是進步的時候,或許就不會因為孩子的起伏而那 麼焦躁了! 然後上面的最後一句話完全是對我自己說,因為哇貴已經連 續兩天不坐餐椅,唉,就算一直很想要營造開心的用餐氣氛 ,甚至還玩很多很多的遊戲了,然後在哇貴崩潰時還是要鼓 勵自己QQ

孩子被攻擊了

圖片
今天哇貴被攻擊了,阻止對方、拉到安全距離,避免再度被攻擊、安撫孩子,同理孩子驚嚇害怕的情緒~ 在嬰兒時期,覺得能做的並不多,畢竟最主要的是大人事前的小心預防,所以當事情發生後,只能警惕自己,下次更小心了! 那麼針對攻擊的那一方 該怎麼做呢? 這我也覺得超困難的,對方是路人或同學、年紀、是否故意或是不小心、出手的動機是什麼,這些都是在當下我會閃過的問題,進而會採取利用不同的方式回應,這真是很需要智慧跟思考許多,才能有效處理的方式阿,當然,家長同時也要察覺自己是否情緒太高張,太生氣而蓋過理性時可能也找不到最適合的解決方法。 但記得,教導孩子打回去其實是有危險的,就如同我們大人開車在路上遇到黑道時,就算我們多有理,最安全的方式一定不是打回去吧。 那還有什麼方式可以教導孩子保護自己呢?在學齡前階段,除了教導告知家長或老師外,讓孩子學會堅決說「不」是很重要的,「不要推我、不要拿我的東西、我不喜歡你這樣說我...等」,針對無太多惡意的小朋友,對方大多會因此減少不適當行為,所以教導孩子堅決說「不」是很重要的事情! 不過哇貴今天變成小花貓,就完全是阿母的責任了,sorry哇貴阿母下次會更警覺的注意周圍的QQ

等待

圖片
對於敏感的孩子,等待孩子調節與適應環境是很重要的引導技巧,不急著壓下孩子焦慮,讓孩子緩緩的將緊張情緒抒發出來,甚至幫孩子表達出緊張與害怕的原因,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也知道自己的情緒被同理時,這些都是等待孩子適應的好方法。 例如當寶寶因為緊張大哭而無法上課時,常常許多家長的焦慮值也開始直線上升,而寶寶進一步感受到家長的焦慮時,更是開始哇哇大哭,也形成家長在下一次的情境就預先開始擔心,而就如同一個負向循環般的導致敏感孩子對環境也更提心吊膽了! 那怎麼樣是等待寶寶適應呢?不要擔心寶寶哭就是一個最好的等待方式了吧!知道這個環境本來就有點挑戰,給寶寶哭哭的時間,等待著寶寶適應,不用急著讓寶寶立刻停止哭泣,這就是接受與等待的最好方式了。在此同時,寶寶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情緒被接納,這更是親子課程中最被強調的母嬰連結啊! 當然,除了等待孩子走出情緒風暴外,同時也試試看包容自己的情緒吧!成為爸爸媽媽(尤其是成為媽媽)真的是一件很緊張的事情,一定會因此有挫折、有壓力、緊張、自責...等,都是無可莫非的吧!在接受孩子情緒的同時,也好好的接受自己的情緒,好好的認識自己,當知道自己過度緊張時也沒關係,好好的感受成為家長會有的壓力,只有好好能接受自己的情緒時,也才更能認識自己,以及認識成為爸媽後的自己。 雖然我們的情緒會影響著寶寶,但同樣的也試著接收寶寶給我們的鼓勵。好像因為我們是所謂的「大人」,所以常常必需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但或許寶寶也在引導著我們,當寶寶出乎意料的冷靜下來時,其實就像是和媽媽說「不用緊張喔,我們一起慢慢練習適應吧!」 好好的認識自己,也大方的接收寶寶對我們的鼓勵吧!

要怎麼換氣呢

圖片
四歲以前,要學會自由式換氣算是非常的困難!很多時候光是打水就可以卡個半年一年,而打水不好,也會卡住下一步的划手與換氣,因此在嬰兒游泳中,就會出現孩子自然的使用「狗爬式換氣法」。 這週上課時,家長很意外的覺得為何沒有特別教換氣,但兩個孩子都自己出現了換氣動作呢?其實這些都是之前學習的動作累積而成,慢慢就能誘發孩子自然出現換氣動作了! 🐬練主動入水 讓孩子自己決定入水的時間,除了代表孩子準備好以外,更不容易讓孩子緊張!(可以被帶著入水卻不敢自己主動悶氣是很多嬰幼兒游泳上來的小朋友會出現的問題) 🐬前進的動機與動力 想要往前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當孩子為了要到目的地但還沒抵達時就沒氣了,這時就會激發出孩子換氣的本能啦!當然這也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當一開始距離太遠時,孩子可能會放棄往前而不知所措了 。以下這些動作都是往前動機與動力練習的好活動: 👉跳去抓牆 👉跳去找家長或老師 👉練習踢水與划手 🐬沒氣了! 適當地讓孩子短暫體驗沒氣時需要努力往前,而不是由大人去抓住孩子,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小技巧之一! 🐬仰漂換氣 雖然孩子可以狗爬式換氣了,但改成仰漂換氣才是更適合也安全的方式喔!因為狗爬式換氣很累,距離也游不長,而慢慢練習水中翻改仰漂換氣,距離才可以增加,且孩子也能好好的利用仰漂時間作短暫的休息。這時的準備動作就包含: 👉仰漂練習,讓孩子對於仰漂可以很放鬆 👉水中翻身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前進的動力,讓孩子有前進的動力除了是游泳很重要的技巧,也是水中安全非常看重的能力,許多溺水的孩子可能其實離岸邊並不遠,但溺水後是真的不知道要往前攀附岸邊,甚至溺水時會呈現靜止不動的狀態,因此這也是為何教踢踢水的原因啊!

懸崖勒馬的「邊緣狀態」

圖片
接續上一篇游泳「課」的討論,這篇來討論孩子的邊緣狀態 。在教導規範的過程中,常常會導致孩子火山爆發,因此好 像「規範」這個詞,就會讓許多家長不自主的想到「孩子爆 發」的狀態,覺得只要練習規範,孩子情緒一定會失控。 但其實這不是必然的結果,孩子快要火山爆發前,適當給予 孩子彈性也是家長必備技能,針對遵守規則不佳的孩子,「 漸進式」的提升更是有效。 怎樣是漸進式提升呢?舉個跑步的例子或許大家比較容易理 解,例如現在的體力只能跑兩圈操場,因此要求孩子跑2. 5或3圈,孩子有可能會願意努力嘗試一下下!但如果今天 被要求是要跑10圈,可能許多孩子會乾脆不願意執行了, 因為離目標太遙遠了!所以把大目標拆成小目標,漸進式達 成是家長很需要有的能力之一,讓孩子在學習規範時,不容 易導致情緒爆發,畢竟當孩子情緒爆發時,就變成處理情緒 問題,又是很需要花時間的過程了 🤯 。 回到「邊緣狀態」的探討,這背後就很需要挑戰家長的觀察 能力了,嬰兒時期可能是觀察孩子的表情是否緊張或焦慮, 讓孩子在情緒爆發前先適當的安撫孩子。但隨著年紀越大, 家長更需要看到孩子的「能與不能」或是「想與不想」的差 異!舉例來說,針對不願意坐椅子吃飯的孩子,雖然「不想 」坐,但「能」被利用玩具吸引或是愛吃的食物吸引坐5分 鐘,當4~6分鐘左右,孩子出現躁動不安且開始有些情緒 時,家長必需要開始知道現在孩子進入了「火山爆發」的邊 緣狀態!或許需要再更吸引孩子的玩具或食物讓她能在坐一 下下,也或許是家長該有彈性先讓孩子離開餐椅休息一下了 ! 此外,在規範孩子的練習時,同時保有孩子的動機也很重要 ,讓孩子因為想繼續玩,而願意忍受被規範的不開心,漸漸 的也可以提升孩子對於被規範的接受度喔!當然講到玩的動 機,之前提到的「延遲滿足」也是嬰幼兒時期就可以開始慢 慢練習的能力唷! 當然,看到孩子的「邊緣狀態」,不止在引導孩子學習規範 很重要,在怕生或敏感的孩子也同樣很有效,甚至可說跨到 不同情境類型的孩子都很需要家長的觀察能力啊! 不過還是要提醒家長,同時還是要練習規範孩子,並重複的 拿捏孩子可以被要求的程度,抓到孩子的邊緣狀態,才可以 讓孩子越來越學習規範的能力唷!放水流的不要求,只會讓 孩子以為我不喜歡,都可以不用執行啊~ 當然針對不同孩子,大致引導的方向較不同,怕生孩子不願 意回老師的話、1~3歲幼兒亂丟東西亂咬人、自閉

什麼時候需暫緩下潛的練習呢?

圖片
下潛的練習是寶寶泳課的一大重點 同時也非常挑戰家長引導的技巧 之前討論過下潛練習的準備 以及如何調整孩子的狀態 今天則來討論不適合下潛的狀態 (或是降低下潛的頻率) 當有以下的狀況時,家長就需要先緩緩了唷 ⚡ 當孩子呈現較焦慮的情緒 ⚡ 家長覺得孩子狀況還不穩定 ⚡ 當孩子明顯表示出抗拒的意圖 ⚡ 嗆到水的比例過高,孩子因此呈現抗拒或焦慮 ⚡ 初次練習時,頻率為一堂課一次 ⚡ 家長心情還沒準備好,當家長過度緊張也不適合哦! 當孩子受度高,呈現自在時就可以提高下潛比例,當孩子呈現抗拒或不喜歡時,就需要降低頻率!好好拿捏比例,讓孩子不喜歡也可以忍受一下下,漸進式提升耐受度;同時如果超過孩子能忍受的程度,反而會有反效果,這就是家長需要好好觀察孩子的主要原因唷!越小的寶寶狀況越不穩定,以前可以並不代表每次都可以,所以回到小魚老師最常提醒的重點,持續觀察孩子的表情與狀態,才能好好引導孩子,這才是親子共游最主要的目的啊!

吐泡泡練習

圖片
幼兒游泳的重點練習絕對少不了吐泡泡! 就算花很多時間在示範或等待孩子嘗試 也完全很值得唷! 🤔 為何要練習 許多孩子在口鼻接觸水時會習慣喝水而嗆到,因此吐泡泡練習可以讓寶寶不容易嗆水! 🤔 怎麼練習 1️⃣ 吹蠟燭:還不會吐泡泡的孩子,可以先由吹一口氣開始練習,吹走浮在水面上的球,或是大人的手指當蠟燭的假裝遊戲,都很適合喔! 2️⃣ 入水時吐泡泡:以吸引孩子的方式示範,但不將孩子帶下水面,等待孩子自己願意嘗試 3️⃣ 離開水面時喊「帕」:這個步驟常會被忽略,但其實養成這個習慣更不容易吃到水,對未來學韻律呼吸與換氣也很有幫助喔! 當吐泡泡能力穩定後,就可以進階練習節奏、吐泡泡+淋水、吐泡泡+撿沉水玩具、鼻子吐泡泡等,讓我們下次再討論進階活動 🐳 🚥 🚥 🚥 小提醒 💫 剛開始練習不習慣吐氣很容易嗆到水,記得孩子嗆到水時,避免拍背、模仿咳嗽、給予孩子適當的回饋、適當的轉移都是家長很重要的技巧喔(請看影片) 💫 豐富的表情與誇張的音調,是增加孩子興趣的好方法! 💫 不要將孩子帶下水,等待孩子主動願意嘗試是很重要的喔!

游泳「課」

圖片
關於游泳「課」 之前討論了很多關於動機學習,今天要來討論動機的另外一端---「規則與規範」。 「動機」與「規範」剛好在學習的過程中可看為兩端不同的學習方式,我喜歡把這兩種方式想成一個光譜的連續性,越是幼兒越往「動機」方向鼓勵,但隨著年紀越大,則「規範」的比例也需要慢慢增加,甚至可以說在動機與規範的比例拿捏得宜時,孩子更可以充分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沒錯,有規範甚至更好玩,例如遵守遊戲規則就是一個好例子。 以游泳課的情境來說,遵守規則更是重要,因為更有安全性的考量!因此,對於一些年齡較小還未上幼兒園(團體經驗較少)、甚至特殊狀況的孩子,有時都會先和家長討論目標,或許我們泳課一開始在練習的是「課」,而非「游泳」。所以對於規則理解不足的自閉症孩子,可能利用非常簡單的形狀盒,讓孩子理解在水中拿過來放的指令、對於規則遵守能力不足的孩子,會先建立規範的概念。在孩子對於上課的概念穩定後,慢慢的學游泳的比例就可以增加啦~ 至於練習「上課」,最重要的是觀察孩子的邊緣狀態,當再要求孩子會變成情緒爆發時,則此時大人可能適當需要給予孩子彈性,讓孩子在開心且能接受的程度,慢慢提升孩子遵守規則的能力!至於要怎麼看到孩子爆發的邊緣狀態,我們有機會再來討論啦!(不然每次文章都太長XD) 動機學習很重要,遵守規範的能力也同樣重要,最難的是要如何在這兩個之間找到平衡點,更是一大挑戰啊! # 有愛無礙 # 當家長真是磨練智慧的開始 # 彈性的教養很重要 # 看到孩子的邊緣狀態更重要 # 理解何時要求何時要退一步給孩子緩衝 # 大目標拆成許多小目標親子才不會一起崩潰

寶寶游具介紹篇

圖片
當孩子可以接受在水中與家長的距離時 浮條小船就是非常適合孩子的遊戲啦! 浮條小船有甚麼優點呢? ❤️ 讓寶寶練習平衡:許多寶寶在一開始時會因為兩側施力不均而容易翻船,因此練習時可多鼓勵寶寶兩手都要抓穩,讓寶寶成功抓到身體兩側的平衡 🧡 習慣用手攀附浮具:寶寶游泳的一大重點就是攀附能力啦!有興趣可以看小魚老師之前介紹攀附能力的文章 💛 讓寶寶感受身體水平的姿勢:這是水中環境獨一無二的地方,而且也同時增加前庭的感覺輸入,增加寶寶伸直肌群的表現(抬頭動作與背肌都是伸直肌群之一,所以常見前庭處理不好的孩子好像常常軟趴趴也跟背肌肌群無力有關~)但對於前庭敏感的寶寶可能會因此很緊張,若寶寶呈現較緊張的狀態,家長可以給予較多的肢體協助增加寶寶安全感唷! 💚 家長可以空出雙手帶寶寶踢水:當寶寶以上幾個能力都抓到後,會發現家長不太需要協助維持浮條的平衡,因此可以試著抓著孩子「大腿」協助孩子練習踢踢水的動作。或許剛開始孩子是因為興奮踢踢腳,但這時大人就可以持續給予孩子正向的誇獎與回饋,讓孩子知道在水中可以前進的感覺,進一步由感覺誘發踢水動作(這就是職能治療師常在說的感覺動作技巧啦),增加孩子在水中前進的能力 💙 當寶寶對水有興趣時也可以自己口鼻接觸水面:如果孩子在以上動作都顯得放鬆時,家長也可以來到孩子前方,示範吐泡泡的動作,「等待」孩子有興趣時,讓孩子更容易口鼻碰水的嘗試! 💜 進階寶寶可以練習自己抓著踢水前進 🖤 厲害點可以玩潛水艇遊戲 🚥 🚥 🚥 小提醒 🚥 🚥 🚥 🐳 若寶寶還處在無尾熊狀態,則以不強迫的方式,讓寶寶願意摸摸浮條、認識浮條或是家長帶著浮條一起移動就好了。如果將還未準備好的寶寶放在小船上,換來只是哭哭寶寶與手忙腳亂的家長啊! 🐳 水流非常重要,除了豐富的觸覺輸入讓孩子覺得舒服與放鬆外,藉由家長帶著移動更可以讓寶寶體驗前進的感覺 🐳 對於寶寶的水中咬咬玩具非常重要,是個讓孩子自我安撫的好方法,如果覺得此刻咬咬的口腔輸入對寶寶的重要性大於抓浮條時,那麼我會選擇讓寶寶咬咬,而由家長協助抓浮條的動作~ 🐳 寶寶踢水多以兩腳同時踢為主,隨著月齡越大越容易出現雙腳交替踢水的動作。一歲以上的寶寶在寶寶願意的情況下,可多協助兩腳交替踢,同時也可以提升寶寶雙側協調的能力唷! 🐳 初期練習時,可用肢

穩穩地接住孩子情緒

圖片
【演講心得小分享】 今天在民權社區演講 討論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情緒影響 想到之前聽到朋友說了「穩穩的接住孩子的情緒」,很喜歡就記住,剛好最近也遇到類似狀況,就讓我更喜歡這個說法了。 躺在地上大哭大鬧的孩子,旁邊常伴隨著焦慮或生氣的家長,更不用說孩子若是因為特殊狀況而有更大幅度的起伏或堅持度更高的情況,如自閉症兒童在情緒高點常會有許多高強度撞頭等自傷的行為時,這時家長的壓力程度更是直接破表。 在嬰幼兒身上也是,常見許多孩子哭鬧不停時,家長也大多呈現瀕臨崩潰邊緣的狀況,甚至許多家長因為孩子較敏感,在孩子踏出門時,家長焦慮值可能就已經逐漸上升,深怕一個不小心,一個噴嚏聲都可能成為壓到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於是如履薄冰的繃緊神經面對所有新的環境。 是啊!我們的情緒一定會被被孩子影響,因為我們和孩子的關係就如同舞伴(好喜歡駱心理師用的這個比喻!),尤其在孩子越小,自我調節能力尚未成熟,也還無法找到適當發洩的方法時,親子之間的雙向連結更是明顯。這時,或許更也是挑戰家長情緒穩定的時候了。 我想,誰都希望自己的舞伴是個穩重的對象吧!如果這個舞伴可以在自己狀況不好時,穩穩的拉自己一把,更讓人有安心的力量啊! 所以,當孩子的步伐慌亂失控時,我們是否可以沉穩的引導孩子找回舞步,回到台前呢? 理解孩子現在遇到了難關,接受孩子卡住的樣子,不要急著改變孩子現在的情緒狀況,甚至拋棄路人們的眼光,好好的專注在孩子身上,沉穩的等待孩子情緒降落的同時,或許這就是孩子接住孩子情緒的最好方法了! 在孩子躺在地上開始準備要敲頭崩潰之前,我看到了媽媽冷靜的將孩子抱起,給予適當的安撫!瞬間覺得媽媽好厲害,從以前慌張失措的急著將孩子情緒壓抑下來,到冷靜的找到安撫孩子的方法,我讚嘆的和媽媽說覺得媽媽情緒穩定好多。媽媽笑著說:「啊!因為孩子情緒起伏已經比之前小很多,所以可能我比較沒那麼焦慮了吧!」但,我覺得或許應該反過來,因為媽媽的情緒穩定許多,因此讓孩子在情緒風暴中,可以找到穩定上岸的方法啊! 我們一定會被孩子的情緒影響著,但記得在孩子狀況不好時,更需要我們當穩定的舞伴拉他們一把!而要怎麼當一個沉穩的舞伴呢?或許可以先從檢視自己的狀況開始,注意自己在孩子哭鬧之時,是否自己也開始呈現了焦躁不安?是否自己開始也跟著提高了音量?或是講話的速度變快了很多? 只有不斷地檢視自己的狀態,才能好好的理解

怎麼讓小無尾熊開心玩水呢

圖片
親子共游課程中,常有機會看到許多小無尾熊,或是依賴或是怕水也或許是撒嬌,四肢緊緊黏在家長身上。而家長也常為了上課,硬是急著把無尾熊從身上扒開,常常反而弄巧成拙地,讓孩子生氣或焦慮的哇哇大哭起來!那麼讓我們一起來試試看以下方法吧~ ✳️ 事前準備 🔔 睡飽、吃飽、提早到 盡量讓寶寶在泳課時間是最好的狀態,「睡飽、吃飽、提早到」絕對是寶寶最容易愛玩與配合的時候了!尤其緊張焦慮的寶寶們更需要提早來認識環境,和爸爸媽媽一起從容的準備上課阿!如果家長手忙腳亂趕著上課,除了讓孩子容易緊張與壓力外,家長也無法好好的帶著孩子認識環境了!這些方法看似簡單,但真的需要花心思在課前將寶寶準備到最好的狀態,大家一起共勉之!!!!! 🔔 理解親子共游的目的 雖然課程中會有很多寶寶游泳的動作,但親子共游最重要的不是動作阿!!!!!小魚老師覺得課程中更重要的反而是: ✨ 觀察孩子的狀態 ✨ 理解孩子行為的原因 ✨ 回應孩子的需求 ✨ 有效引導孩子的參與 能好好把握以上幾個重點,讓孩子在狀況好時可以體驗水中的感覺動作經驗,當孩子不願意配合時,學習引導孩子適應環境的方法,這才是親子共游的核心概念啊! ✳️ 上課過程 🔔 不要急著將孩子推著做動作 當孩子將爸媽抱得緊緊時,可以知道孩子呈現還未準備好與環境互動的狀態,越急著把孩子推出去,其實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緊張或生氣地黏越緊! 🔔 找到有效轉移的方法 玩遊戲絕對是轉移的好方法!影片中讓孩子玩撈魚或是跳舞等,孩子可漸漸地從雙手環抱家長改成單手最後放雙手的過程,就是孩子慢慢在適應環境的表現了!這也是為何有時課程中會穿插跳跳舞唱唱歌的主要目的阿! 🔔 等待孩子適應 常常孩子被遊戲吸引後,卻又突然想到什麼的黏回家長身上,讓許多家長非常挫折!或許可以試試看接受孩子需要花時間適應環境,同時看到孩子進步願意嘗試的時候,讓親子都更有機會一起享受水中時光 🔔 享受水流 水流就是最容易讓孩子放鬆的媒介之一啦!在水裡好好抱著孩子移動跳舞或轉圈,讓水的觸覺舒緩孩子緊張的情緒吧! 🔔 漸進式讓孩子「短暫」遠離大人身上 利用水流、利用節奏遊戲等方式,順勢讓孩子離開大人身上短短一秒的時間,讓孩子知道就算探索玩一下還是可以回到家長身上,這會讓孩子更安心的去參與環境!建立小無尾熊對家長的信任感是整個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事情,這一步驟慢慢穩定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