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感覺尋求呢?如同肚子餓會找食物吃的道理一樣,在發展的過程中孩子也會尋找各式各樣的活動來滿足自己身體對於感覺的需求,把 「 感覺 」 想成食物,理解孩子的行為其實就像是找食物吃,或許家長就可以更理解孩子的行為原因了!例如跑來跳去的孩子,是在吃「前庭覺」餐,因為「前庭覺餐」還沒吃飽,導致必需要要吃很多「前庭覺食物」才有飽足感;上課喜歡蹲在椅子上的孩子,可能在吃「本體覺餐」,讓自己吃飽才能專心上課! 「 感覺餐 」的概念也因應而生,列出孩子一天需要吃哪些感覺、需要吃多少感覺才能飽足,如下圖為小花 所設計的口腔感覺餐為例 小花是個快兩歲的孩子,因為牙科醫師表示孩子吸下唇導致暴牙影響咬合,需要戒掉孩子吸下唇這個行為,因此轉介至職能治療。評估時除了基本的日常生活自理與發展評估外,也特別會觀察以下幾點: 1. 觀察孩子在什麼情境特別明顯?如,新環境、睡前、或是沒事做的時候 ... 等 2. 平日吃飯的狀況如何呢?是否會挑食或是不吃較硬需咀嚼的食物呢? 3. 是否排斥刷牙呢? 4. 發音的狀況是否與同齡孩子有落差,職能治療的角度會在意是否口腔動作不靈活,而若真的有其他狀況則會同時轉介語言治療師。 在與家長訪談後發現孩子在新環境、被責罵、與媽媽分開時等焦慮情境會有較多吸下唇的行為;此外,在看電視或睡前也都會出現吸下唇的行為。家長同時表示提醒的效果不佳,甚至使用較嚴肅的責罵也無效。平常吃的食物都是偏粥或是較軟的食物,也會幫孩子將食物剪碎到約 1 公分左右的大小,但同時孩子也喜歡咬冰塊;偶爾排斥刷牙、偶爾又可以接受,很喜歡咬牙刷。睡前會吸允很久的下唇才能入睡。 因此介入的方向會由以下三個方向進行: 1. 降低環境壓力 在新環境時給予孩子適當的適應時間,不強迫孩子與不熟的親戚過多的互動、避免利用責罵的方式要求孩子不可以吸下唇等,都是降低環境壓力的方法之一。此外,理解吸下唇這個行為是尋求本體覺輸入的行為之一,而本體覺同時也具備有安定人心、讓人冷靜的效果,因此當孩子出現利用吸允下唇而達到自我安撫的能力時,若需要改變孩子吸下唇的行為,則需要適當的給予其他讓孩子能自我安撫的方式,例如孩子在睡前需要吸允 30 分鐘到 1 小時才能入睡,在初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