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2的文章

【和孩子一起走過「分離焦慮」】

圖片
隨著寶寶的發展,6到7個月的寶寶開始會對陌生人、新環境而感到緊張;也可能在主要照顧者離開或是離開視線時,容易緊張或哭泣的行為。 分離焦慮,不只是在發展上的的一個階段,隨著生活的進展,「分離與認同的課題會在之後的生命歷程再度出現。如果幸運的話,我們會花上一輩子發展出一個逐漸複雜而整合的概念去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摘自「人我之間 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 對於三歲以前分離焦慮還在整合當中的幼兒,以及較敏感、依附需求較高的幼兒,我們該用什麼方式和孩子一起練習  #健康的分離呢 ? 在討論這個議題之前,先來看看書上怎麼解釋關於2-3歲前的嬰幼兒的發展過程吧! ,以下段落摘自「人我之間 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 第五章 分離與個體化。」 「情感性客體恆久性( emotional object constancy),約在孩子24-36個月左右發展,亦即孩子約在2-3歲左右能逐漸了解儘管媽媽(或主要照顧者)不在身邊, #但愛一直都在 。」 「對於同一個人有關的愉快和不愉快的感情整合起來,相信缺席且令人挫折的母親正是那個讚賞並愛著他的母親,這種能力不只依靠著能夠在理智上整合相反的事物,也依賴足夠多美好經驗的累積,  #孩童必須要累積足夠好多的溫暖經驗 ,  #才有辦法不讓小小的分離徹底淹沒了回憶這些美好經驗的能力 。」 「高度矛盾的孩童在母親離開的時候表現出強烈的憤怒與思慕,極有可能是因為他沒辦法在母親主動或被動地造成他挫折時,在心中仍存有媽媽美好的形象。」 ------------------------------------------------------------------------ 書上清楚的敘述,分離焦慮是發展過程中即期自然的發展現象,且其背後是對於主要照瞽者愛的需求,但要滿足孩子的安全感進而慢慢能理解分離是不會對於關係造成威脅的,在生活的實踐上是非常困難且需要給予主要照瞽者支持的。尤其當孩子的氣質呈現高敏感、趨避性高、負向氣質強烈的難養兒童時,主要照顧者的生活,常常是充滿限制與挫折的。 當孩子沒有安全感時,並不會用口語說出:「媽媽,我怕你不愛我」、「和你分開時,我感受不到你愛我」、「是不是因為我不重要,爸爸媽媽才會離開我呢?」。這些潛藏在孩子行為對於「價值感」、「歸屬感」的需求,可能會是利用哭鬧不停的方式去抗議、質疑,並隨著每個孩子的氣質與堅持度不同,更容易呈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