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0的文章

【如何培養對水的興趣與動機】

圖片
在親子共游的課程當中,誘發孩子對於水的興趣與動機是整堂課程的核心! 每個孩子的氣質不同,有些非常明顯的就看得出來孩子對水很有興趣,也非常願意嘗試新的挑戰,這時,整堂課很容易充滿笑聲。 而對於較敏感的孩子呢?一直抱著爸爸媽媽成為無尾熊就是不想要玩水嗎?對於很多挑戰都容易緊張或是拒絕,就是真的沒興趣嗎? 各式各樣氣質的孩子,都具備「玩的天性」,因此,利用「玩」來包裝「玩水」,更是提升孩子動機的好方法。 😶😶😶哪些情況下,孩子會容易哭泣呢? 想要主要照顧者陪伴一起下水 與不熟的人共處一室而感到焦慮 對於新的環境陌生 對於新的感覺動作感到害怕 之前經驗過於不好 自己所表達的需求被家長忽略 .... 許多原因都有可能讓家長與孩子在親子共游的過程中感到挫折。 這時,除了適當的在環境或課程上做調整外,妥善的利用「玩」來包裝整堂課程,最容易誘發孩子的興趣與動機。 外顯行為或許是緊張害怕,但適切的引導與耐心觀察孩子,就會發現藏在底下的,對於玩的興趣與動機。 當孩子能慢慢展現興趣與動機後,家長就能看到孩子們「閃閃發光」的眼神,此時的孩子,願意主動嘗試新挑戰,進而對許多挑戰的接受度也就會慢慢大增。 但是! 針對不同氣質的孩子,這個過程所需要的長短時間不同,甚至有時家長會因為著急,反而看不到孩子微小的成長。 因此,隨時調整給予孩子的引導,把課程的重點放在孩子的興趣與動機誘發,慢慢的,相信孩子會越來越能展現「愛玩」的天性。 🚧小提醒 如果家長太心急的要求孩子接受挑戰,忽略孩子所傳達出的需求,則很容易讓緊張的孩子,把玩的動機越藏越深,進而呈現崩潰與拒絕,漸漸的,就會讓孩子失去興趣,甚至越來越排斥喔! 讓我們一起耐心培養孩子的興趣和動機吧❤️ 這是很久沒玩水的哇貴,在只睡10分鐘就被挖起來,然後呈現30分鐘左右的無尾熊,隨時還要哭要哭的。以及暖機超久後最後終於願意體驗漂浮😂😂😂😂😂

攀附與攀爬

圖片
嬰兒游泳常見的動作練習,也是水中自救的基本動作技巧。小魚老師很喜歡設計攀附動作的原因,是因為對於月齡小的寶寶們,在日常生活中是較無法有機會習得這個動作經驗,因此在水中就是一個很好的媒介,讓孩子知道如何使用手臂的力氣,在孩子出力的同時也獲得滿滿的「本體覺」回饋,提升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 🙋幾個月可以開始練習呢? 5-6個月的寶寶,就有機會出現手撐著牆壁的動作。這時候的寶寶也慢慢在嘗試手伸直的趴姿(prone on hand)的動作,而整個上臂+上背部的出力,更有助於孩子為爬行做準備。 🙋孩子會害怕怎麼辦? 在孩子非常緊張與焦慮的同時,可藉由碰觸孩子的背部,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同時利用玩具或是互動,吸引孩子嘗試的動機。 🙋初階練習 請參考這篇👉https://otsiandswim.blogspot.com/2019/11/blog-post_67.html 🙋進階練習(1歲後) 👉腳是否有固定點攀爬 沒有固定點攀上岸的難度較高(沒有腳可以踩是困難的),意即從漂浮後直接攀上是較高難度的。 👉攀附目標的穩定度 由簡單到難,分別是:不固定大浮板➡️固定大浮板➡️岸邊 在親子共游中,許多比較敏感的寶寶(尤其是對於前庭覺敏感),常會無法接受離開家長的身體,這時,在有安全感的環境下讓孩子嘗試與探索浮條、攀附牆壁...等,就是家長們很需要學習的技巧。不得不說,近日上課的媽媽們,真的很會引導孩子,讓孩子們在害怕的情境下,又想要去嘗試,真是太厲害啦!

為何要亂丟!?

圖片
首先,必需先認識「丟」是1歲前孩子探索和玩的方式,手舉不同方向、丟出去有不同的聲音,而喜歡高強度刺激的孩子,更會喜歡丟的遊戲。其實丟擲就和畫畫或拼圖一樣,對1歲以前的孩子都是一種探索與遊戲方式,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家長給予可以安全丟出去的玩具取代要孩子「不行丟」。因此「什麼東西可以丟,什麼東西不能丟」的責任是在家長身上,只給孩子可以丟的東西是很重要的。 但隨著月齡增加,約在10m-1歲之間,動作的進步挑戰家長反應速度,認知的進步讓我們期待孩子開始理解「可以與不行」,因此丟擲就成為家長頭痛的行為了。 1-2歲的孩子,卡在表達尚不穩定,但理解與自我意識的 發展,因此在引導孩子時,更重要的是觀察孩子行為的原因。 例如在吃飯時將湯匙或食物丟掉,有可能是什麼原因呢?(目前想到的五個可能) 1.不小心 當抓握還不夠穩定,或是不夠專心時就會放掉手上的東西,這時,只能辛苦的一直彎腰撿啦!(相信這個過程幾個月後就會越來越少,可能會心情好一點 😆 ) 2.單純不要 大概是一種我不要的東西離我越遠越好的心態,當孩子出現很明顯因為不想要吃而丟掉的行為時,若家長越是想要多嘗試幾次孩子願不願意開口,孩子丟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 😔 😔 😔 這個時候,好好的接受孩子拒絕的意圖,可嘗試引導孩子: 👉 示範搖頭表達不要 👉 結合引導搖頭表達不要的步驟,伸出手接下孩子不要的東西,讓孩子知道不要的東西可以給家長。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手是一個重要肢體引導與提示,尤其在剛開始練習時,需要家長花點心思注意孩子所傳達出「不要」的訊息,才能讓孩子學會「不要的東西給家長」取代直接丟掉的行為。 👉 把不要的食物丟在另外一個小碗內,這個步驟則挑戰孩子在減少提升後,是否能理解不要的東西要丟到碗內。 3.喜歡玩丟擲的遊戲 若孩子是喜歡玩丟掉的遊戲,但因為希望孩子慢慢學會區辨什麼可以丟什麼不行丟,因此當孩子出現丟湯匙遊戲時和,家長給予的回饋就很重要。 👉 平淡的口氣回應:有時候無論是責罵或是講道理,當家長聲音起伏大時,就容易讓孩子覺得「有趣」,進而讓孩子喜歡丟擲後大人的反應而持續丟擲。 👉 體驗自然後果,讓孩子知道丟掉後就沒有了,可以給予孩子2次機會,適當的不再幫孩子撿。 👉 漸進式體驗「沒有」:同上,孩子丟掉後,不立刻撿,讓孩子體驗沒有的感覺,等過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