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9的文章

崩潰

圖片
很習慣把事情做完一部分後,就鬆懈覺得剩下一點點,死線前一定做的完就好 以前這種方式好像也順利活過來了,但是當媽後發現這招已經行不通,因為無法預測要完成事情前的黃金衝刺時段,孩子的狀況是否穩定啊啊啊啊啊啊~ 尤其是因為自己在備感壓力時,莫名的孩子狀況會更不穩定,我想,這也是一種活生生的母嬰連結的例子,因為孩子一定感受的到大人急躁的壓力 所以 這也是督促我要改掉在最後一刻完成事情的習慣 阿母本人才不會崩潰 是說當媽後果然能更看清楚自己的個性 是否自己是太急躁、太在意他人眼光、太求表現、太焦慮...等。真心覺得這個時候反而是孩子在提醒我們! 例如,本來能做到很多挑戰的孩子,今日突然很退縮時,許多媽媽可能因此很急躁的希望孩子能快點參與團體,但是,卻意外發現自己的急躁反而讓孩子更崩潰時,這時也是孩子在釋出訊息,要媽媽不要太焦急! 最後,真心佩服單打的媽媽或爸爸們 太累時情緒真的會不穩定容易暴怒 讓自己好好找機會喘息一下吧!

成長與進步

圖片
有時候在孩子身上有點難區分這兩個差別,但大體來說可能可以用孩子是否非常認真來區別吧!看見孩子的成長或進步會有什麼心情上的差異呢? 而當孩子成長的狀況不如預期時,或許心慌急躁的同時,是否會讓我們不小心忽略了孩子的進步,也抹煞了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呢? 若是因為肢體上的困難導致孩子無法完成某項動作,其實反而很容易理解孩子,進而看到孩子的進步。 但在行為表現的困難(寫功課、規則遵從、情緒控制...等),卻容易因為看不到孩子執行困難的「原因」,而一昧的歸因在孩子不用心,更難看到孩子的進步。「你怎麼這麼不用心」、「又來了」、「又忘記」、「還在哭」、「有什麼好生氣的」...等,也成為圍繞孩子的語句。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職能治療領域非常看重的以下兩個觀念: 👆 自我價值觀:認識自己的過程,對於自我的評斷。我們身為孩子最親近的家人,需了解當孩子接收過多負面批評時,最讓人捨不得的是影響孩子自我價值觀的建立,分享之前看到很喜歡的一句話「當孩子收到來自於爸爸媽媽的批評時,他們不會停止對爸爸媽媽的愛,他們只會不愛自己」。不愛自己的孩子,在自我價值觀的建立會開始走向負向循環,認為自己就是「不好」,而出現更多自我放棄的行為,「反正我怎麼做都不對、反正我就是笨(壞)...」,因此生活中就更多負向的經驗。 👆 自我實現:當潛能充分被發揮出來,這時孩子會因為自我實現而感到滿足,舉例來說,當面對新的挑戰時,孩子若因為害怕而未嘗試,這時孩子並不會得到滿足,只有在孩子嘗試過後,發現自己做的到(即潛在的能力被表現出來),孩子才會有最大的滿足。 良好的自我價值觀,有助於孩子努力嘗試將自我的潛能表現出來,例: 「我覺得」我可能可以做到 ➡️ 努力嘗試 ➡️ 學會了某項技能。 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留心里程碑的發展,同時也需要留意孩子在自我價值觀的建立,幫助孩子能達到自我實現的滿足。在此過程,良好 的親子關係織成一個安全網,協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找到自我與環境的平衡,因此,緊密的親子關係不只在寶寶時期很重要,延續到幼稚園、國小、國高中都還是影響孩子人格養成的重要因素!但 卻常常看到隨著孩子年紀越大,親子關係走向緊繃,好像因為許許多多的要求與期待 ,忘記了孩子陪伴我們一起成長的喜 悅。 於此同時,也期許著自己,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或許會

不怕水的孩子-2

回應昨天的文章,當能做到仰漂出發動作時,大概就是不怕身體姿勢轉換的代表動作吧! 首先,因為仰漂是需要孩子非常放鬆才能成功的動作,而仰漂出發更需要孩子不緊張才能放心的放開雙手、蹬牆出發。這個動作是許多怕水的大人都害怕。 隨著孩子月齡越大,身體姿勢已經越來越習慣抗重力的動作(爬、坐、站...等),也越容易開始抗拒仰漂,這就是一種姿勢改變所造成的不安全感,因此,仰漂是絕對不能勉強的動作,因為也勉強不來。 每堂課程都一定會有仰漂練習,就是因為除了在泳池,其他地方都沒辦法感受到這麼特別的「漂浮」,除了豐富的身體姿勢與動作經驗,更是需要多次慢慢一點一滴累積孩子嘗試仰漂的正向經驗(不被勉強、安全、有趣...),才容易讓孩子放鬆喔。 影片中的妍妍第一次練習仰漂出發,雖然還有許多要微調的動作,但可看到在出發的瞬間是果斷蹬牆,完全不是一開始的小無尾熊了。 結論是要怎麼不怕水呢?小魚老師覺得如果做到主動悶氣與仰漂出發,大概就可以說是不怕水了~ 最後,當然也有可能是當下想玩其他的玩具或做其他事情而不願意後躺仰漂,大家是怎麼區分孩子是害怕或是其他原因而不願意仰漂呢? 影片請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otsiandswim/videos/578080229697609/

怕水的孩子-重力不安全感

圖片
在探討怕水的原因之前,先來談談「重力不安全感」。 重力不安全感來自於前庭覺在強度區辨上的困難,因此些微的前庭覺輸入,就可能造成孩子的害怕或逃跑的反應。前庭覺受器存在於內耳之中,可敏銳的偵測頭部動作與身體姿勢改變。 重力不安全感的孩子可能會有以下的行為表徵: 🔺 下樓梯會特別緊張甚至需要扶持 🔺 怕高 🔺 在身體姿勢改變時會顯得緊張焦慮 🔺 害怕雙腳離地的動作,因此在跳躍動作的發展較慢或是品質不好 🔺 害怕盪鞦韆、溜滑梯等活動,會顯得焦慮甚至拒絕 🔺 拒絕從事粗大動作的遊戲,例如攀爬、跳躍類型的活動 重力不安全感和游泳有甚麼關係呢? 游泳需要大量的身體姿勢改變的動作活動了。無論是身體呈現漂浮、仰漂等水平的動作,浮力影響與雙腳離地的感覺,這些動作都同時融合了許多前庭覺的輸入,於是,表面上是怕水,背後其實有可能是孩子前庭覺較敏感甚至有重力不安全感的可能。 針對重力不安全感的孩子,該怎麼辦呢? ⭕ 將刺激的頻率與幅度降低至孩子能接受的程度 ⭕ 漸進式增加孩子的耐受度,讓孩子確認姿勢改變是安全無害 ⭕ 等待孩子適應 ⭕ 利用孩子有興趣的活動,吸引孩子主動執行,轉移孩子的焦慮 ⭕ 避免過度強迫,增加孩子恐懼與拒絕 除了游泳,還有哪些適合的遊戲呢? 針對重力不安全感的孩子,游泳是個非常適合的活動,不過除了游泳,生活中也有許多適合的小遊戲喔! ♥️ 跨障礙、在不同高的的平面移動 ♥️ 彈跳遊戲,如:彈簧床、跳跳馬、跳下矮階梯…等 ♥️ 盪鞦韆、溜滑梯、腳踏車 ♥️ 攀爬遊戲、攀岩 看完重力不安全感的敘述後,對於孩子怕水的原因有沒有稍微能理解了呢?回到不怕水的孩子,除了主動悶氣外,大家來猜猜看有甚麼動作會是小魚老師認為不怕水的代表呢?(答案就在照片中)。 關於不怕水的孩子-1 主動悶氣練習,請看這邊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56222672442608&id=118788706186005

笑容

圖片
最喜歡在上課時看到寶寶與爸爸媽媽開心的笑臉,如果說寶寶的笑容讓人充滿力量,那家長的笑容大概就是充滿了愛! 寶寶的笑容展現最發自內心的好奇與投入,而這種開心的笑容,其實是家長們花許多心力去打底。 回應寶寶的緊張和焦慮,放下心中希望寶寶執行的事情,就是建立親子關係很重要的技巧之一。雖然說的容易,但執行起來是真的困難!尤其成為最親密的家人時,有時越容易對於孩子有更多的期望與要求,例如小魚老師常希望哇貴可以吃多一點時,都常常忽略了哇貴拒絕的訊息,搞到哇貴崩潰、餐桌氣氛不佳,才發現自己被想要達到的目標影響到自己觀察寶寶的狀況啊! 回應寶寶的需求,等待寶寶們嘗試,看到寶寶們些微的成長,這都是是親子共游中很重要的課程之一,讓寶寶對於家長與環境感到最安心的狀態,也讓寶寶知道自己的需求與意願是會被接收到時,寶寶就更能開始享受環境中的新奇刺激,進而大大的提高孩子願意挑戰的動機。這就如同我們今天到了國外,因為語言不通無法讓他人理解我們的需求時真的很讓人焦慮,而這時若是遇到台灣人則會讓我們覺得超親切和安心啊!爸爸媽媽在親子課程中,就是扮演著孩子的翻譯,讓孩子的情緒可以被環境充分的理解。 受限於寶寶尚無法表達需求,小魚老師也好想大大的肯定家長們所付出的心力,因為真的需要花很多心力在猜測、嘗試甚至挫折,進而找到最適合寶寶的方法。 因此,寶寶的笑容就是給家長最大的回饋,讓家長們知道自己找到適合引導的方式,這個過程說起來輕描淡寫,但或許這個笑容背後是家長們不斷嘗試,甚至經歷許許多多的挫折才能營造出來的親子關係與安全感啊! 而家長的笑容,除了因為孩子的成長而感動外,更體現出與嬰兒的情感連結,這時寶寶的狀態就如同一面鏡子,讓身為大人的我們更能了解自己,因此,家長的笑容對小魚老師來說,更是無比的收穫,因為家長們找到了適合引導寶寶的方式,這更是能帶入日常生活的互動技巧。

有效率完成作業的五大步驟

圖片
寫作業在小學是非常重要的活動之一,除了呈現孩子的學習表現外,更是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教導孩子如何面對必須執行的任務。進入小學後,需要家長們耐心陪伴與引導,循序漸進的培養孩子有效的寫作業習慣,避免放學後的大半時間被作業佔據,更或者讓作業影響到響到作息與家庭氣氛。 來試看看以下五個大方向,一起建立孩子良好的寫作業習慣吧。 一、建立行程表 將每日回家後的作息,條列式在孩子看到的地方 ( 如下圖 ) ,讓孩子明確知道甚麼時間應該要執行的事情,如洗澡、寫作業、吃飯、整理書包、睡前故事 … 等。有些孩子常因為太多事情要做,而呈現一團混亂就乾脆都不做,因此若將事情有條理的方式呈現,更可以幫助孩子明確知道這個時間點該完成的事情,進而提升執行效率。 當然,在計畫每日該執行的項目時,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與安排時間表,增加孩子執行的意願與動機。此外,孩子對於每日行程瞭若指掌後容易按部就班地完成事情,漸進式培養孩子獨立性與對自我事情的負責。         二、適合的環境 除了注意光線、桌椅高度與孩子的姿勢外,選擇一個沒有干擾的環境也是非常重要。避免在人多走動、電視旁等過多干擾的環境,並維持桌上只出現與寫作業相關的文具 ( 作業本、鉛筆、橡皮擦 ... 等 ) ,是幫助孩子專心的好方法。 許多孩子無法過濾不相干的環境刺激,是需要家長幫忙營造出讓孩子更容易專心的環境。同時也可以注意,有些孩子需要一點音樂的環境較容易專心,家長也可以因應每個孩子不同的狀況,適時調整環境。   三、增加孩子寫作業動機 1. 提升寫作業的趣味性 讓寫作業成為一件有趣的事情時,孩子會因為動機增加進而有效率地完成作業。利用遊戲或比賽的方式增加作業的趣味性,即是其中一種增加動機的技巧,例如 : 「這一行字超多的,不知道你可不可以在 1 分鐘內寫完耶 ? 這超難的 ! 」、「我們來比賽看誰可以寫比較快吧 ! 」。   2. 提醒孩子快速寫完的好處 當孩子作業完成的進度比計畫中還快時,可利用多餘時間玩任何吸引孩子的遊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這時避免將多餘的時間拿來要求孩子複習或是執行任何孩子不喜歡的事情,才能增加孩子願意快速完成寫作業的意願。   3. 增加孩子的學習動機,讓孩子願意認真完成 這是所有項目中,最難執行卻也最重要的一個項目,若

團體外的孩子

圖片
【團體外的孩子】 親子課程中,最重要的元素一定是「親子互動」,當親職技巧的根基夠穩定後,家長能適切的引導孩子觀察老師或同伴,讓孩子體驗「初期團體規範」,最後,才能達到課程的目標技巧練習(游泳、畫畫、音樂...等)。 正向的情感交流是親子互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但隨著孩子年紀越大,在親子互動中,家長可能更需要有技巧性的回應孩子各種不同的狀況。 所以親子課程中,最大的目標其實在於家長的「增能」,讓家長學習如何引導孩子才是課程的重點技巧! 🤔🤔🤔團體概念尚不穩定的孩子,家長可以怎麼引導呢? 1️⃣給予適應的時間,營造團體正向經驗 針對完全未接受團體經驗的孩子,家長在前期2-3堂課左右的目標其實會是先放在讓孩子在團體中也能感到自在,這時的目標就會完全放在引起孩子的興趣、給予孩子最低限度的規範和要求,若是在初期就讓孩子備感恐懼或壓力,則孩子在接下來的課程中更容易拒絕進入團體。這是許多家長常忽略的重點,導致孩子初期團體經驗感到挫折其實後續要花更多心力讓孩子適應課程。 2️⃣平行遊戲的比例 平行遊戲是讓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之一,讓孩子在團體中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從事自己喜歡的遊戲,其實對於孩子是有紓壓的效果,因此當孩子狀況不好時,家長可能就需要容許孩子執行平行遊戲的比例提高,讓孩子有適切的緩衝活動。 3️⃣觀察團體並漸進式誘發執行 同上,當孩子狀況慢慢進入比較輕鬆自在時,吸引孩子在外圍觀察是非常重要的。「哇!哥哥變成小兔子了~你知道小兔子是用哪裡跳高高嗎?」「姐姐要搭船去日本啦!你想要去哪裡呢?」過程中先由讓孩子短暫注意團體的活動、詢問對於孩子簡單的問題誘發孩子回答...等,這些都是能讓孩子漸進式從團體外圍,慢慢執行與團體相同活動的方式,就算是在角落自己一個人簡單的模仿一下兔子跳,這都是孩子在觀察與嘗試的重要過程。而這時家長也要記得孩子比起前面的狀態已經有大幅的進步了,適當的誇獎孩子「哇!你是跳好高的小兔子耶!」等,不要想著孩子怎麼還在團體外圍,才能給予孩子適當的誇獎與鼓勵,讓孩子看到自己願意嘗試是很棒的一件事情。 4️⃣看見孩子的困難 3歲前的孩子,對於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尚未成熟,表面上看起來就是孩子不斷的在說「不要」,但其實背後不要的原因可能是需要家長細心觀察,並引導孩子說出來的。例如不願意帶著魚玩具去游泳,其實可能只

孩子打人怎麼辦

首先,分析孩子行為的原因才能有效改變孩子的行為,因此最重要的是釐清孩子打人的原因。可以觀察一下孩子在“動不動就打人”之前後,有哪些行為表徵,例如打人後觀察大人的表情,則原因可能是想吸引大人注意、打小朋友前可能一直注視著小朋友,則有可能是想一起玩卻不知如何一起玩,如果是不順其意而打人,則就是孩子在生氣時出現的較原始的攻擊或發洩行為。針對以上不同的原因,處理的方式也會不同。 ⭕比孩子還快 無論是何種原因,最有效的是在孩子出手前把孩子的動作擋下來,這需要家長非常花心思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甚至是預期孩子在哪些情境可能會出現打人的行為時,大人就更需要提高戒備,因為在對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只要有成功打人,對於孩子都是一種 滿足,進而增強下一次想打人的動作。因此,在臨床的經驗中,若孩子有打人的行為問題時,我們常常一刻也無法分神的盯在旁邊,才有可能擋下每一次孩子出手的動作。 ❌不適合利用打孩子當作處罰 針對1-2歲的孩子,最無效的就是打孩子了!無論是因為要孩子同理他人的的感受或是用處罰的方式,因為打孩子的目的是在孩子下次打人前,能想到「我這樣做會被處罰」,但這個年紀孩子的衝動控制能力尚未發展成熟,常常孩子在執行時,腦袋連會「被處罰」的念頭都來不及思考就已經打人了,因此,處罰並不會減少孩子打人的行為,甚至只會更讓孩子模仿這個行為。 🤔🤔🤔那家長可以怎麼做呢 1.事前阻止 2.引導孩子口語表達需求 3.延遲滿足 4.教導孩子適當滿足需求的方式 5.建立簡單規則 其中,第3.5步驟可以當孩子穩定後再慢慢練習。以下舉2個例子來大略討論, 👿當孩子是因為生氣而打人時: 1. 事前阻止孩子打人 2. 引導孩子說出生氣,或是幫孩子說「好生氣喔!」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同時被同理 (3.生氣的時候大多需要先讓孩子發洩情緒,故延遲滿足的方式較不適合) 4. 我們去打枕頭生氣 (5.簡單規則:我們輪流打枕頭吧!這個方式在孩子情緒較冷靜下來後比可當轉移或給孩子台階下的活動) 🤯當孩子是因為想吸引他人注意而打人: 1. 事前阻止孩子打人 2. 引導孩子說「媽媽陪我玩」 (3. 延遲滿足,用玩的方式數到三來玩拍手) 4. 適當的方式,那我們來玩拍拍手或擊掌遊戲吧! (5.規則:放音樂來一起拍手吧) 以上,大概是針對3歲前孩童行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