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外的孩子

【團體外的孩子】
親子課程中,最重要的元素一定是「親子互動」,當親職技巧的根基夠穩定後,家長能適切的引導孩子觀察老師或同伴,讓孩子體驗「初期團體規範」,最後,才能達到課程的目標技巧練習(游泳、畫畫、音樂...等)。
正向的情感交流是親子互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但隨著孩子年紀越大,在親子互動中,家長可能更需要有技巧性的回應孩子各種不同的狀況。
所以親子課程中,最大的目標其實在於家長的「增能」,讓家長學習如何引導孩子才是課程的重點技巧!

🤔🤔🤔團體概念尚不穩定的孩子,家長可以怎麼引導呢?

1️⃣給予適應的時間,營造團體正向經驗

針對完全未接受團體經驗的孩子,家長在前期2-3堂課左右的目標其實會是先放在讓孩子在團體中也能感到自在,這時的目標就會完全放在引起孩子的興趣、給予孩子最低限度的規範和要求,若是在初期就讓孩子備感恐懼或壓力,則孩子在接下來的課程中更容易拒絕進入團體。這是許多家長常忽略的重點,導致孩子初期團體經驗感到挫折其實後續要花更多心力讓孩子適應課程。

2️⃣平行遊戲的比例

平行遊戲是讓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之一,讓孩子在團體中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從事自己喜歡的遊戲,其實對於孩子是有紓壓的效果,因此當孩子狀況不好時,家長可能就需要容許孩子執行平行遊戲的比例提高,讓孩子有適切的緩衝活動。

3️⃣觀察團體並漸進式誘發執行

同上,當孩子狀況慢慢進入比較輕鬆自在時,吸引孩子在外圍觀察是非常重要的。「哇!哥哥變成小兔子了~你知道小兔子是用哪裡跳高高嗎?」「姐姐要搭船去日本啦!你想要去哪裡呢?」過程中先由讓孩子短暫注意團體的活動、詢問對於孩子簡單的問題誘發孩子回答...等,這些都是能讓孩子漸進式從團體外圍,慢慢執行與團體相同活動的方式,就算是在角落自己一個人簡單的模仿一下兔子跳,這都是孩子在觀察與嘗試的重要過程。而這時家長也要記得孩子比起前面的狀態已經有大幅的進步了,適當的誇獎孩子「哇!你是跳好高的小兔子耶!」等,不要想著孩子怎麼還在團體外圍,才能給予孩子適當的誇獎與鼓勵,讓孩子看到自己願意嘗試是很棒的一件事情。
4️⃣看見孩子的困難
3歲前的孩子,對於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尚未成熟,表面上看起來就是孩子不斷的在說「不要」,但其實背後不要的原因可能是需要家長細心觀察,並引導孩子說出來的。例如不願意帶著魚玩具去游泳,其實可能只是這個魚讓孩子覺得害怕,而不願意碰觸。不願意排隊或許可能只是不想與同儕靠太近等,這些都仰賴家長平日對於孩子細心的觀察,才能理解孩子說不出口的原因。

5️⃣延遲滿足的能力

首先,得先理解孩子的「邊緣狀態」,雖然都是拒絕執行,但仍是能看出孩子處於「尚可忍受3秒」或是「完全一秒都無法忍受,再被要求任何一秒就會爆炸」的邊緣狀態。當家長能區分孩子的狀態時,就可以妥善訓練「延遲滿足」的技巧了。例如當孩子現在立刻就要家長抱著,這時必需先傳遞出會讓孩子「滿足」的訊息,像是「好,我們要去找媽媽抱抱了!」,而延遲則可以用最簡單唱數「123,出發,找媽媽」,讓孩子明確知道數到三以後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東西,而初期練習時,可以先非常快速的唱數,當孩子越來越有在等待與理解時就可以慢慢的唱數,最後甚至就可以進階到「收完這個玩具就找媽媽!」等。

6️⃣適當的誇獎與回饋

這其實是最難的,因為常常家長的目標與孩子的表現有落差時,家長很難能看到孩子的嘗試與小幅度的進展。舉例來說,總是在團體外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的孩子,在老師的要求下雖然一樣拒絕收玩具(再被要求會崩潰而無法要求後),但在拒絕的過程並沒有離開位置時,這時可先由大人代收玩具,並示範收玩具的過程,同時立刻回應孩子,「哇!我們好棒,有收完玩具了耶!」讓孩子知道原來自己等待一下的過程是好行為,原來家長收玩具是好行為等。此外,也是要找到可以誇獎孩子的時間點,畢竟上課的規範對孩子是要勉強自己(甚至可以說是痛苦的),而自己又沒有正向的回饋時,其實會累積不喜歡上課的因子,因此能找到時間點給予孩子正向回饋是很重要的!

⛔無法妥協的最低原則

以上雖然探討了許多給予孩子彈性的空間,但當孩子出現搶奪玩具、過度影響他人、攻擊行為等,這些就會是沒有妥協的餘地了,就算孩子會崩潰但仍要明確且堅定的介入,(當然在介入的過程仍可有有彈性,例如想要別人的玩具可以引導孩子詢問對方願不願意交換、或是可否輪流玩公共設施等)。

以上,全部最困難的可能就是在有原則的情況下仍有許多彈性和緩衝的餘地,而在家長們反覆嘗試引導的過程,一定會看到孩子成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感覺統合失調-感覺尋求行為

衝動孩子的規則建立

親子共游課程對自閉症兒童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