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親子共游課程對自閉症兒童的幫助

自閉症的診斷通常在幼兒時期即會出現典型的行為表徵,例如:眼神接觸少、與人互動質與量低、口語發展慢、重複且固著性高的遊戲方式等,因此對於孩子整體發展有不小程度的影響,於是早期療育(包含語言、心理、職能、物理治療)、特殊教育、家庭支持等幾個面向,都是在孩子確診或疑似自閉症診斷時,可能會開始接觸的資源。   而除了以上幾個方向以外,親子共游課程也提供自閉症兒童與其家長不同面向的經驗與幫助,提供給需要的家庭參考:   一、感覺統合的幫助  自閉症兒童感覺統合的困難,導致孩子常見情緒起伏大、敏感、動作不協調、過多且干擾日常生活的自我感覺刺激行為,如:重複拍手、轉圈…等。因此在親子共游課程中,可藉由水中豐富的感覺經驗幫助孩子感覺統合的發展。  1. 情緒調節  自閉症兒童情緒調節的困難,導致孩子情緒強度高、需要花較久的時間調節情緒,而水中所提供的全身性深壓覺輸入、給予緩和且規律節奏的前庭覺,都能幫助孩子調節情緒,或是讓孩子在身體感受。   2. 豐富的感覺輸入  相較於一般兒童,自閉症兒童常見許多搖頭、轉圈、拍手、甩手、重複一直觸摸某些物品、喜歡看旋轉的東西…等固執行為,由感覺統合的角度來看,此些行為都與「尋求感覺刺激」有關係,而最常見的類型即是尋求前庭覺、本體覺、或觸覺的輸入。有鑑於常見的用口語要求孩子「不要…」,讓孩子用適切的方式滿足感覺需求是取代尋求感覺刺激的固執行為最好的方式。舉例來說,當孩子常出現重複性的拍手的尋求本體覺的行為,讓孩子在水中練習攀附即是個適合取代孩子拍手,且兼顧環境情境與孩子感覺需求的方式。  3. 前庭覺與注意力  前庭覺會直接作用在負責警醒度的網狀活化系統(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而警醒度更是直接的影響孩子注意力表現。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如:盪鞦韆、溜滑梯、跑跳追逐等較刺激的前庭覺活動,都會讓孩子整體呈現較興奮的狀態,對於警醒度較低而影響注意力的孩子,是非常適合的活動。對於自閉症兒童來說,利用孩子喜歡的轉圈、飛高、跳水等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水中也會相較於陸地上輕鬆許多。   二、掌控注意力的能力  掌控注意力的能力是指更高階的如何控制注意力的焦點在適切的目標上,過往研究甚至有提出自閉症兒童掌控注意力的缺陷更有可能早於社交缺陷,並可能是自閉症兒童早期出現的臨床行為表徵。(引用Elsabbagh et al.

【和孩子一起走過「分離焦慮」】

圖片
隨著寶寶的發展,6到7個月的寶寶開始會對陌生人、新環境而感到緊張;也可能在主要照顧者離開或是離開視線時,容易緊張或哭泣的行為。 分離焦慮,不只是在發展上的的一個階段,隨著生活的進展,「分離與認同的課題會在之後的生命歷程再度出現。如果幸運的話,我們會花上一輩子發展出一個逐漸複雜而整合的概念去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摘自「人我之間 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 對於三歲以前分離焦慮還在整合當中的幼兒,以及較敏感、依附需求較高的幼兒,我們該用什麼方式和孩子一起練習  #健康的分離呢 ? 在討論這個議題之前,先來看看書上怎麼解釋關於2-3歲前的嬰幼兒的發展過程吧! ,以下段落摘自「人我之間 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 第五章 分離與個體化。」 「情感性客體恆久性( emotional object constancy),約在孩子24-36個月左右發展,亦即孩子約在2-3歲左右能逐漸了解儘管媽媽(或主要照顧者)不在身邊, #但愛一直都在 。」 「對於同一個人有關的愉快和不愉快的感情整合起來,相信缺席且令人挫折的母親正是那個讚賞並愛著他的母親,這種能力不只依靠著能夠在理智上整合相反的事物,也依賴足夠多美好經驗的累積,  #孩童必須要累積足夠好多的溫暖經驗 ,  #才有辦法不讓小小的分離徹底淹沒了回憶這些美好經驗的能力 。」 「高度矛盾的孩童在母親離開的時候表現出強烈的憤怒與思慕,極有可能是因為他沒辦法在母親主動或被動地造成他挫折時,在心中仍存有媽媽美好的形象。」 ------------------------------------------------------------------------ 書上清楚的敘述,分離焦慮是發展過程中即期自然的發展現象,且其背後是對於主要照瞽者愛的需求,但要滿足孩子的安全感進而慢慢能理解分離是不會對於關係造成威脅的,在生活的實踐上是非常困難且需要給予主要照瞽者支持的。尤其當孩子的氣質呈現高敏感、趨避性高、負向氣質強烈的難養兒童時,主要照顧者的生活,常常是充滿限制與挫折的。 當孩子沒有安全感時,並不會用口語說出:「媽媽,我怕你不愛我」、「和你分開時,我感受不到你愛我」、「是不是因為我不重要,爸爸媽媽才會離開我呢?」。這些潛藏在孩子行為對於「價值感」、「歸屬感」的需求,可能會是利用哭鬧不停的方式去抗議、質疑,並隨著每個孩子的氣質與堅持度不同,更容易呈現出

創傷知情照護推薦書單

創傷照護的相關書籍 1. 依附關係的修復 喚醒嚴重創傷兒童的愛 2. 深井效應 3. 童年會傷人 4.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5.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 依附關係的修復超級好看,整本書藉由詳細的介紹孩子因逆境所造成的依附關係脆弱與影響進而到治療介入的過程,非常能看到許多情緒行為背後是因為缺乏愛、對愛的信任等的成因。深井效應則是結合了許多神經生理的背景知識,介紹童年逆境經驗的影響。童年會傷人,蠻適合對於自己的童年有過較負向的經驗,且同時想要給自己一點力量的人。 關於治療活動與介入的相關書籍 1. 孩子的簡單正念 2. 不再受傷 孩童創傷預防指南 3. transforming trauma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孩子的簡單正念真的超級好看的啦! 對於我這個正念完全初學著來說,覺得非常容易入門,裡面很多活動也真的很有趣,不只是在帶團體,對我的育兒生活甚至是我自己都很有幫助!!! 另外推薦幾篇我很喜歡的文獻 關於壓力與大腦之間的關係,以及長時間的惡性壓力對大腦影響解釋得很清楚 1. neural regulation of endocrine and autonomic stress responses 2. stress and the brain : from adaptation to disease 3. effects of stress throughout the lifespan on the brain behavior and cognition (如果需要原文的可以留言和我要喔!) 另外推薦兒福聯盟的三部影片(家長、教師、通識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FPjz3JZn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42GvnB2Sl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xvuE5dKdOo 很開心有這次的工作經驗,自己也是剛開始接觸這個領域,所以大家有甚麼想要討論的都可以在留言一起討論喔!
圖片
  什麼是遊戲?         怎麼樣的方式會讓孩子覺得更有趣,更能享受玩樂的過程呢?讓我們先簡單的討論關於構成遊戲趣味性的三個重要因素:   1.      內在動機: 動機是指孩子執行活動時的驅動力,可分為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兩種。內在動機是指遊戲本身吸引著孩子,讓孩子單純想要去嘗試;外在動機則是因為其他外在的因素,例如完成後可得到獎勵、希望獲得他人誇獎等。舉例來說,當孩子看到球想要去玩丟接球的遊戲時,此時是因為玩球這個活動本身吸引著孩子,這時就可以說孩子對於玩球有充分的內在動機;反之,若孩子看到其他孩子丟接球被大人誇獎,進而也想要被誇獎而去玩球時,這時,孩子是因為外在動機而去玩球,並非球本身吸引孩子。 因此,在引導孩子學習或玩遊戲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量兼具趣味性與考量孩子興趣來設計遊戲,例如:喜愛動物的孩子,就會利用動物玩具或是模仿動物的動作等,都可能成功引起孩子想要執行的動機遊戲;反之,若是要求孩子嘗試某個活動後才能獲得回饋(愛吃的食物、誇獎、想要的玩具⋯⋯),這時,孩子並無法真心享受活動,則遊戲的趣味性也因此減弱。 2.      掌控感: 在遊戲過程中,若讓孩子感受到掌控感,非由他人所操控,也會大大提升孩子遊戲的趣味性。如何提升遊戲過程的掌控感呢?讓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充分的有選擇的彈性,容易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意願被重視,進而讓孩子更願意展現出自己的能力來。因此在寶寶的遊戲過程中,兼顧寶寶個別化的意願給予彈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當寶寶排斥玩水中拾物的遊戲時,讓寶寶有彈性的選擇想要玩的物品(想要拿取烏龜或是火車),更或者因應寶寶不同的能力調整活動難度,例如讓寶寶選擇是否要潛水拿、蹲下拿、走下坡拿⋯⋯等,都是在團體活動中,兼顧選擇彈性的好方法。當給予寶寶適當的選擇權時,會發現原本拒絕嘗試的寶寶有可能因此願意進入到團體活動中,這就是遊戲過程中,具備掌控感的魅力。 3.      現實懸置性 利用想像力,跳脫現實的框架,讓遊戲的內容成為無邊際的可能,就是現實懸置性。在本書的活動中,我們利用大量的現實懸置性增加活動的趣味性,例如,當我們執行蹬牆壁的動作時,我們會引導孩子「變成火箭,咻!飛到外太空」,取而代之「踢牆壁」出發的遊戲指令,這就是現實懸置性的魅力。雖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法變成火箭,但透過無設限的遊戲擴展,此時,孩子可以充分的感受到遊戲的趣味,並且誘發更

【如何引導怕生的孩子加入團體活動呢】

圖片
在孩子願意嘗試進入群體或同儕之前,#不要讓孩子更討厭,就是最重要的技巧! 每個孩子暖身時間不同,常見到因為太急著要求孩子參與,導致孩子因緊張焦慮且無法被理解的挫折,情緒崩潰哭鬧。幾次之後,家長會發現,孩子連門口都還沒到就開始抗拒! 許多家長很用心引導孩子參與,但因為不得其門而入,因此只能利用強迫、威脅、利誘等方式,讓家長和小孩都備感挫折,因此,以下一些大方向,希望能提供給家長們一些不同的想法。 1. 挑選孩子有興趣的課程 若課程本身對於孩子的吸引力不大,要讓孩子加入團體活動則更加困難;例如孩子除了怕生以外,本身就排斥大動作遊戲,若家長選擇大動作的課程,雖然好像一石二鳥可以達到兩個目標,但更有可能兩敗俱傷。#增加課程活動對於孩子的吸引力,是提升孩子參與的好方法。 2. 環境的可預期性 #暖身時間讓孩子先認識環境、#固定的同儕與老師、#事前預告課程內容,#事前討論孩子會緊張的情境,都有可能降低孩子當下的 #焦慮當機,增加大腦有餘力回應或表達的機會。舉例來說,孩子可能在老師問問題時,會一直緊張的盯著老師看,這時就可以在課前和孩子討論,「等下老師會問你需不需要幫你唷! 你需要老師幫忙嗎? 」、「不要老師幫忙啊! 還可以怎麼辦呢?」,類似情境的討論,或許有機會增加孩子參與或表達的意願,但更重要的是藉由事前的情境演練,降低孩子當下的緊張害怕,讓孩子有機會開口說「不要!」(當然希望能說要,但能先回答不要或是 #利用肢體表達等方式,而非緊張到無法回答就是一個大進步)。 3. 拿捏「 #被注意」的程度 為什麼在公園玩可以自在,但相同遊戲帶到教室就不願意玩? 開始願意排隊,但卻不能和大家圍個圈圈說再見? 對於較敏感怕生的孩子來說,#被注意是需要慢慢練習的,漸進式的由少到多,慢慢增加孩子「被注意」的耐受度,才有機會讓孩子學習調節對於社交的壓力。 (1) 初期入團體時,縮短自我介紹類型的活動時間,#避免太高強度的被注意。 (2) 縮短孩子感覺「被等待」的時間,例如常見的是要求孩子打招呼時,會一直注視著孩子、期待孩子趕快開口。當孩子表情顯得過於焦慮時,由家長示範打招呼、說再見等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3)讓玩具不經意的掉落在孩子周圍,而非由老師或同儕給予,較容易讓孩子願意動手嘗試。#孩子願意動手玩玩具是降低緊張與焦慮的好方法! 4. 找到讓孩子有安全感的位置 每個孩子所需要的安全距離不一樣,

【不了解的恐懼】

圖片
今日是和大姑、婆婆一起三打一出遊的日子 不過最崩潰就是忘記帶媽媽包出門啊啊啊!!! 所有的尿布、餐具、備用衣服一個都沒有 下著大雨,因為行程的安排,我們躲在遮風避雨有椅子的小景點吃午餐。 沒有哇貴的基本餐具就已經夠手忙腳亂,哇貴又愛吃不吃、要自己舀湯弄得到處都是、再加上漏尿導致褲子很濕,整個午餐真的吃得實在有夠崩潰… 在吃午餐時,遇到一個約18-20歲的哥哥吧! 一開口就問說「請問妳們大家是甚麼關係?」、「所以她是你的婆婆嗎?」、「婆婆就是妳老公的媽媽嗎?」… 而在此時,哇貴的尖叫聲讓這位哥哥開始打開雨傘舉高的樣子! 是個 雖然不認識 但以經驗來看,很明顯的是一個自閉症的哥哥 在崩潰的午餐情境下,我偶爾可以回答他的一些疑問,但除了回答問題外,我其實把問題丟回給他。 哥哥:「你們為甚麼不回答我?」 我:「為甚麼我們沒有回答你呢?」、「妹妹現在在生氣,我們大家都在忙著吃飯、幫妹妹把掉的飯粒撿起來,所以沒有辦法有空回答你的問題」。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呈述情境,請他能觀察整個情境發生的事情,以及因果,而這也是自閉兒所缺乏的能力, #理解整個情境 #不理解他人的感受與想法 而這些,只能靠非常明確的對話讓他嘗試理解。 而在哇貴的尖叫聲引起哥哥的情緒反應時,我嘗試著和哥哥解釋:「妹妹現在還小,還在學習控制自己的音量,有時沒辦法控制,會很大聲吵得你不舒服,你需要把耳朵摀起來,或者是離妹妹遠一點嗎?」 這整個過程中,如果不是因為職能治療師的關係 單純是一個媽媽角色的我一定會非常害怕和緊張,儘可能地遠離甚至連午餐都不吃了吧? 畢竟,恐懼的情緒也是本能的自我保護反應! 但因為和非常多自閉症兒童相處的經驗,我其實真的完全沒有太害怕(當然還是有拉開1-2米左右的距離,以防哇貴崩潰尖叫時,哥哥的情緒無法控制我來不及保護哇貴) 因為我知道 這個哥哥完全沒有惡意 也完全沒有想要傷害人的意圖 他只是真的很想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解決他內心的困惑啊!!!! 然後 突然覺得 如果這個社會對於各式各樣的疾病的人能多點了解 是否更也是增加整個文化的包容度以及增加了所謂的「社會安全網」的概念呢? 肢體明顯的缺陷很辛苦,但相較之下社會的包容度卻高出很多,因為困難是顯而易見的 相較於其他特殊生,若整個社會能更理解,相信一定可以多一點點善意的包容,甚至只要是不帶著恐懼,就會是最大的善意了

【學習的氛圍】

圖片
針對學齡前的孩子,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孩子,家長們偏好孩子在什麼樣的學習氛圍成長呢? 如何引導孩子參與和學習的過程,真的是很大的挑戰 只能說這過程真是心力交瘁 但又意外的讓人感動阿!!! 影片中的阿妹抗拒仰漂大概持續四個月到半年之間了吧? 這個過程中,無論什麼玩具的吸引 幾乎沒什麼後傾的角度等 都還是常常換來一個不要不要的狀態 老師都覺得挫折了 何況是家長啊! 仰漂真的是很容易被孩子拒絕的動作之一 而在這其中 看到家長們嘗試各式各樣的引導方式 不強求孩子的表現 (大概是期待,但也能坦然接受孩子拒絕的矛盾心態) 不增加孩子學習過程的挫折與抗拒 當然 需要家長無比的耐心 但耐心不只是願意花時間等待孩子成長 更是  # 不放棄讓孩子持續嘗試的機會 慢慢的 就會看到孩子願意嘗試並克服 除了被充滿成就感的笑容覺得感動外 家長們有耐心的引導 沒有強迫、威脅、比較的話語 而是等待、又不輕易放棄的嘗試 更是讓人覺得珍貴 在陪伴與引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 這是不是成為爸爸媽媽後 最耗盡腦力但又非常美好的收穫呢? 記得有一次哇貴上音樂課時,終於願意揮動彩棒參與時 阿母我瞬間有種感動落淚的感覺 心理一面覺得自己很誇張, 但是看到終於願意嘗試的那一刻 好開心自己可以這樣陪著她成長 根本也就是我的收穫阿~~~ 不過有時候我都會提醒自己不要高興的太早 (避免後續自己太過於挫折) 理解孩子是波動性的成長 就像是哇貴第一次願意戴口罩 後續又不斷抗拒 當阿母無比挫折後 過一陣子又願意在公車和捷運上戴口罩 只求在這個波動性的成長過程中 訓練阿母更堅強的意志 或是不要被一時的挫折打敗阿!!! 影片參考: https://youtu.be/0wIKa5-pE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