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應該要寫注音嗎?

 

大家都在寫注音,現在不教,以後小學會跟不上嗎? 要求漂亮讓孩子開始學習就養成好習慣? 對於學齡前(幼稚園階段)的孩童,到底,寫注音是必須的技能嗎? 那麼,從各個角度來看一下,來增加家長們的想法吧!

首先,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綱怎麼寫呢?

幫助幼兒語言發展並不是要不要學注音符號,而是音韻特性的體驗與理解,並不鼓勵教育者以精熟為目的,採取集體、反覆練習的注音符號教學。



參考網址: https://www.ece.moe.edu.tw/ch/filelist/preschool/filelist-preschool/

 

法規怎麼說呢?

根據幼兒教保及照顧服務實施準則,13條說明不得進行以精熟為目的之讀寫算教學。



參考網址: 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687

 

公文怎麼寫呢?

學前階段幼兒之身體動作(包括握筆之精細動作)及視力發展均未成熟,且尚處於學習生活自理與適應團體生活之時期,若過度灌輸學業技能,反而容易阻礙幼兒其它方面之發展與學習。




參考網址 https://www.tc.edu.tw/news/download/id/35216

 

看以上的這些法規與公文,大家有點概念了嗎?


再來看看職能治療師對於大班兒童的仿寫能力的要求 參考臨床標準化評估工具測驗-視覺動作整合(VMI)

六歲的孩童需要具備的能力如照片




是否發現這些6歲該要會仿畫的圖案和注音符號相比,根本就是小巫見大巫!

但是,各位爸爸媽媽,這就是6歲小孩該具備的能力!

不要再超前要求孩子,導致抹煞學習的動機!


對小魚老師來看,大班注音符號寫得好不好,根本與小學表現不是最直接的相關!

那什麼可以幫助孩子入小學後的書寫表現呢

1.  動機:是否對於寫注音感到有趣?

每次談到這個,就想要和大家分享之前同時遇到的兩個例子。A是中班,常被媽媽要求寫1-100,還常常被擦掉導致作業本都是重複書寫的痕跡。每次課程中如果有任何拿筆的活動(舉凡畫畫、連線、走迷宮等)A都非常抗拒,常常需要治療師花很多心力在要求和規範孩子不可以離開座位,要寫完才能離開。B是大班,重來沒學過注音,在上小學前的正音班開始接觸到注音符號,有時進來上課,就會先炫耀一下,和治療師借筆說要寫注音。

AB剛好在動機的兩個極端,在入小學後,或許B一開始比沒學過注音符號的孩子花一點時間才學,但是很快的,B的進度完全不輸給已經學過的小孩,因為他覺得很有趣,自己很厲害會寫注音。

動機一定是幫助學習的最好方法,雖然學習一定不會全然有趣,但學習動機也不應該被家長抹煞!請家長好好灌溉與保護孩子對於學習的熱忱。

反之,若孩子對於書寫有興趣,並自發性地想要嘗試,這時,當然也不需要禁止,以發展的角度來看,孩子會選擇符合其發展的遊戲去執行。

2.  精細操作能力:

包含指尖操作、虎口發展與手腕穩定度三個能力來看,簡單的如拉鍊、釦子、剪刀等活動,在大班後,是否能開始自己協調的穿鞋帶、綁鞋帶,使用橡皮筋綁東西,著色能力的控制、撕貼畫,這些都可以看到孩子精細操作的能力。絕對不是只有單一的提早重複練習寫注音,以後上小學就會寫得漂亮!

3.  靜態活動的注意力持續度:

平常對於靜態活動,尤其是視知覺能力相關的遊戲,如:拼圖、六面拼圖、找出兩張圖不一樣的地方、仿畫...等,都是學齡前,適合引導孩子嘗試的遊戲;然後就算提了一百遍,還是要說越是接觸3C的孩子,在靜態操作的注意力越是短暫!

 

以上,想要和大家分享,不要要求孩子發展尚未到達能力的活動,在提早要求過度書寫的過程中,除了因為手部小肌肉的協調或肌耐力尚未發展成熟,導致學習不正確的握筆姿勢代償外,最可惜的是抹煞對於學習的興趣。 超齡的要求,就像是一開始練馬拉松就被拿著鞭子要求要跑完全程,然後這時旁觀者還會說,「啊!你看,你就是跑得完,可以要求到的事情你為甚麼不好好地跑呢?」。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跑步絕對不可能是這樣練習,符合目前的能力,藉由時間慢慢地練習,這才是避免傷害的最好方式! 書寫能力也是這樣,給予時間讓孩子慢慢發展,並不是一步到位,這才是最適合孩子的發展程度。 興趣和動機在學齡前是最重要的種子,這個種子在適當的環境下可以發光長大,培養出對於學習的熱忱,反之,也很容易因為環境的壓迫就此學習走向被要求和痛苦。 盡量保持學習動機,這就是家長在入小學最能幫助孩子學習的準備! 最後,想要談談, 把孩子的作業擦掉,是家長的角色理所當然具備的權利嗎? 美醜的標準是什麼呢? 該由孩子自己去承擔寫錯或是潦草的後果, 抑或是家長主觀感受覺得不完美就可以擦掉呢? 教養沒有一定的答案,但在這條路上讓自己持續接觸不同的想法 希望找到適合自己孩子快樂學習的方法 讓我們一起成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感覺統合失調-感覺尋求行為

衝動孩子的規則建立

親子共游課程對自閉症兒童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