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21的文章

創傷知情照護推薦書單

創傷照護的相關書籍 1. 依附關係的修復 喚醒嚴重創傷兒童的愛 2. 深井效應 3. 童年會傷人 4.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5.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 依附關係的修復超級好看,整本書藉由詳細的介紹孩子因逆境所造成的依附關係脆弱與影響進而到治療介入的過程,非常能看到許多情緒行為背後是因為缺乏愛、對愛的信任等的成因。深井效應則是結合了許多神經生理的背景知識,介紹童年逆境經驗的影響。童年會傷人,蠻適合對於自己的童年有過較負向的經驗,且同時想要給自己一點力量的人。 關於治療活動與介入的相關書籍 1. 孩子的簡單正念 2. 不再受傷 孩童創傷預防指南 3. transforming trauma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孩子的簡單正念真的超級好看的啦! 對於我這個正念完全初學著來說,覺得非常容易入門,裡面很多活動也真的很有趣,不只是在帶團體,對我的育兒生活甚至是我自己都很有幫助!!! 另外推薦幾篇我很喜歡的文獻 關於壓力與大腦之間的關係,以及長時間的惡性壓力對大腦影響解釋得很清楚 1. neural regulation of endocrine and autonomic stress responses 2. stress and the brain : from adaptation to disease 3. effects of stress throughout the lifespan on the brain behavior and cognition (如果需要原文的可以留言和我要喔!) 另外推薦兒福聯盟的三部影片(家長、教師、通識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FPjz3JZn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42GvnB2Sl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xvuE5dKdOo 很開心有這次的工作經驗,自己也是剛開始接觸這個領域,所以大家有甚麼想要討論的都可以在留言一起討論喔!
圖片
  什麼是遊戲?         怎麼樣的方式會讓孩子覺得更有趣,更能享受玩樂的過程呢?讓我們先簡單的討論關於構成遊戲趣味性的三個重要因素:   1.      內在動機: 動機是指孩子執行活動時的驅動力,可分為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兩種。內在動機是指遊戲本身吸引著孩子,讓孩子單純想要去嘗試;外在動機則是因為其他外在的因素,例如完成後可得到獎勵、希望獲得他人誇獎等。舉例來說,當孩子看到球想要去玩丟接球的遊戲時,此時是因為玩球這個活動本身吸引著孩子,這時就可以說孩子對於玩球有充分的內在動機;反之,若孩子看到其他孩子丟接球被大人誇獎,進而也想要被誇獎而去玩球時,這時,孩子是因為外在動機而去玩球,並非球本身吸引孩子。 因此,在引導孩子學習或玩遊戲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量兼具趣味性與考量孩子興趣來設計遊戲,例如:喜愛動物的孩子,就會利用動物玩具或是模仿動物的動作等,都可能成功引起孩子想要執行的動機遊戲;反之,若是要求孩子嘗試某個活動後才能獲得回饋(愛吃的食物、誇獎、想要的玩具⋯⋯),這時,孩子並無法真心享受活動,則遊戲的趣味性也因此減弱。 2.      掌控感: 在遊戲過程中,若讓孩子感受到掌控感,非由他人所操控,也會大大提升孩子遊戲的趣味性。如何提升遊戲過程的掌控感呢?讓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充分的有選擇的彈性,容易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意願被重視,進而讓孩子更願意展現出自己的能力來。因此在寶寶的遊戲過程中,兼顧寶寶個別化的意願給予彈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當寶寶排斥玩水中拾物的遊戲時,讓寶寶有彈性的選擇想要玩的物品(想要拿取烏龜或是火車),更或者因應寶寶不同的能力調整活動難度,例如讓寶寶選擇是否要潛水拿、蹲下拿、走下坡拿⋯⋯等,都是在團體活動中,兼顧選擇彈性的好方法。當給予寶寶適當的選擇權時,會發現原本拒絕嘗試的寶寶有可能因此願意進入到團體活動中,這就是遊戲過程中,具備掌控感的魅力。 3.      現實懸置性 利用想像力,跳脫現實的框架,讓遊戲的內容成為無邊際的可能,就是現實懸置性。在本書的活動中,我們利用大量的現實懸置性增加活動的趣味性,例如,當我們執行蹬牆壁的動作時,我們會引導孩子「變成火箭,咻!飛到外太空」,取而代之「踢牆壁」出發的遊戲指令,這就是現實懸置性的魅力。雖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法變成火箭,但透過無設限的遊戲擴展,此時,孩子可以充分的感受到遊戲的趣味,並且誘發更